AI短剧出海,创新点到底在哪里?

低成本撬动大收益,AI 短剧出海的造富故事能否成功?
一张黄皮肤中国脸,一键之后,摇身一变成了欧美霸总,二人的表情、动作幅度一模一样,毫不违和。
就在人们高谈阔论 sora 是否颠覆影视行业的时候,“AI 换脸”已经在出海短剧中大显身手:AI 省钱又省时间,不用找国外演员和主创现拍,将国内有版权的短剧直接 AI 翻译或者换脸,像简单的翻译和配字幕,一分钟只要20块,按一部剧100分钟算,也只花两千块。
如此利益驱动下,一些原来做短剧分销的人,现在已经转行做起了 AI 短剧出海。而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生态里也逐渐鱼龙混杂,一部分人苦心孤诣,想要用 AI 提效率;但另一部分人则投机取巧,挥舞卖课的镰刀,“AI 拍出海短剧,可月入百万”的帖子充斥着各种社交平台,低成本撬动大收益的造富故事里弥漫着熟悉的味道。
36氪出海·行业|AI短剧出海,一部成本两千?图源X账号“宝玉” 

短剧降本,AI“二创”

事情的逻辑很简单:用 AI “二创”短剧然后出海,核心目的是降低成本。

去年十月,「深响」和海外从业者 Leon 交流时了解到,在欧美澳地区做一部本土原创短剧,成本15万美元到20万美元之间。不仅贵,最大的问题还有“慢”,海外剧组和人才资源有限,一个月上线两部已是极限,而当时国内短剧头部九州文化能月更十几部。

如今不到半年时间,短剧出海的风刮的越来越猛,产能提上来了,成本预算也随之飙涨。Leon 透露,现在有不少原创短剧的成本涨到了30万美元,有的演员借短剧出圈后价格也在涨,主演一天的价格为400到3000美元不等。“不管是更好的质量,还是更快的速度,都是妥妥地要金钱支持的。”
做本土原创短剧,对很多想低成本出海的企业来说不确定性太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最后的效果也无法保证。而如果有国内的版权资源,只是把海外作为一个渠道分发,AI 则成了一个降成本提效率的出海首选工具。
36氪出海·行业|AI短剧出海,一部成本两千?海外短剧拍摄现场,图源受访者
据观察,AI 短剧出海,目前有三种应用方式:
第一种,用 AI 翻译并加字幕,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玩法。
一般情况下,国内的短剧在海外平台发布后,最基础的要做翻译和字幕的后期调整,方便海外用户能看懂。如果人工去掉中文字幕、翻译,再打轴、校轴和压制输出的话,又要雇人还要花钱。而换成 AI,则省去了这部分成本。
「深响」咨询到了一家做 AI 配音的公司,之前是给长剧、电影出海做翻译,合作过不少地方卫视和影视制作公司,在短剧兴起后,也把短剧出海翻译当成了一项业务。据其给到的价格,只翻译和校对字幕以及字幕的时间轴对应,一分钟16-20元,个别小语种贵点。
按一部短剧100分钟来算,AI 翻译和字幕调整,最多只要两千块钱就能实现低成本出海,如果批量输出价格可能还会压得更低。
第二种,在翻译、字幕的基础上再加上 AI 配音和口型调整。
只翻译字幕的话,有时候海外用户会出戏,部分追求精确化的短剧出海公司也会要求 AI 配音,同时主角的口型也随之匹配调整。这样的操作就像之前大家看到的郭德纲说英文、霉霉说中文的视频技术延展。
根据上述配音公司给到的价格表来看,真人配音效果精美,但成本极高,每分钟80到120元,需要2到3周的时间,如果替换成 AI 配音,成本和周期都大幅缩短。翻译+校对字幕+AI 配音一套流程下来,每分钟50元。换句话说,只用花五千块钱,就能产出一部中国演员说着海外语言、标注海外字幕的海外短剧。
 
第三种,直接 AI 换脸,把中国脸换成欧美脸,这也是看上去更本土化的一种“捷径”。
当前市面上 AI 换脸的报价差异不小,有人称1分钟只要几十块,100分钟的短剧 AI 换脸换配音的成本能控制在万元以内,也有人表示一部剧再5万到10万不等。
游方科技目前在做 AI 换脸业务,创始人方伟曾在采访中提到,价格差距主要是因为换脸的难度和视频精致度不同,如果视频里同时多个人物出现,换脸难度会变大,价格相对会更高。
短剧本就是个以小博大的产物,而 AI 的加入又像个筹码,继续把本来就低的成本降得更低,入局的人也看中了这一点,希望用更低的成本撬动更大的生意。

AI 短剧,用户买单吗?

可惜应用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AI 二创短剧,仅仅只是降低了成本而已,用户买单的并不多。中文在线旗下子公司的海外短剧平台 ReelShort、嘉书旗下海外短剧平台 TopShort,都在初期尝试过译制剧,海外用户均不买单。
嘉书科技创始人王小书曾告诉「深响」,目前 AI 换脸换配音在行业里还没有出现一个商业上成功的案例。不管是北美还是日本,所有做得好的公司几乎都是真人拍摄。
首先,AI 换脸换配音只是视觉上的本地化,而非故事内核的本地化。海内外不同的国情、文化差异以及用户习惯区别,也验证了出海并不是简单换张脸、换个语言。
比如国内曾经爆火的赘婿短剧在海外基本“做一部扑一部”,因为欧美市场根本没有“赘婿”一说,用户自然也就不了解“爽感”何在。
再比如日本用户爱看的“出轨题材”跟国内的叙事方法也是完全不同。“在国内,出轨只是渣男的一个反面行为,用来引出正面人物;在日本,出轨是一条完整的故事线。”王小书说。
其次,海外用户对“译制片”没有形成消费习惯。《TikTok 短剧出海营销策略》显示,TikTok 内容类型中,原创短剧占了95%,而翻译短剧仅有5%。
游方科技创始人方伟曾在采访中表示,据他收到的客户反馈,AI 换脸短剧的“投流效果一般”,并不像网传消息声称“节约几十万制作成本,收割海外观众”那样美好。
当然,凡是涉及到 AIGC,也必然会有版权归属、肖像权、行业习惯以及法律法规的潜在风险。
36氪出海·行业|AI短剧出海,一部成本两千?图源《TikTok短剧出海营销策略》
可以看到,对于 AI 短剧出海目前市场上有玩噱头的、有上门推销的,但真正商业上的爆款案例为零。使用 AI 最大的意义只是降低了成本,但对于专业从业者来说,短剧面向的是大众级别的消费市场,“成本”反而并不是第一要素。
在中国,拍一部100分钟的短剧,平均成本50万,在海外,平均成本30万美元。如果和电影、电视剧的成本投入相比,短剧的成本低太多了,几十万的成本对标几千万、上亿的成本,短剧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那现在有了 AI 的加持,可以把几十万的成本变成几万块钱,但效果比几十万的可能要差不少,这样的情况还能获得用户买单,从逻辑上看是难以立住脚的。
最近很多投资人在看 AI 大模型等相关项目的时候会格外重视“PMF”(Product Market Fit),即产品和市场的匹配。这也在提醒行业,新技术固然好,但一切价值的呈现都还需围绕实际应用和实际需求。
不管是 AI 换脸,还是 AI 生成短剧,当前行业所做的一系列 AI 革新,仍然处于探索阶段,AI 带给影视行业的冲击并不像舆论中炮制的那样严重。对于从业者而言,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是必须的,但也大可不必神化 AI、妄自菲薄。
图 | Unsplas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响(ID:deep-echo)”,作者:祖杨,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36氪出海):36氪出海·行业|AI短剧出海,一部成本两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出海club后台编辑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行业新闻资讯。出海club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本站将立即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