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片稻田需要卫星和算法,传统农业也“联网”了

当一片稻田需要卫星和算法

一个产业的变革,往往发轫于那些并不起眼的细节。

 

2020年9月,丰收时节,种粮大户刘迎锋位于江西宜春的2000亩水稻迎来收割期。她在手机上点了几下,圈出自己的地块后提交系统,几分钟后,从银行拿到35万元贷款,迅速解决了种子、化肥的采购费和雇佣工人的劳务费。

 

每年的插秧、追肥和收割期,都是刘迎锋资金压力最大的时候,机械采购、化肥、种子、人工,样样都要钱。用刘迎锋的话来说,种粮大户都缺钱,规模越大越缺。

 

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江西宜春种粮大户刘迎锋

 

她想过从传统银行贷款,但因为没有抵押物,银行无法估算其产值而作罢。

一直以来,难以给农户“精准画像”,是农村金融最大的痛点,也是制约农村产业规模化的原因之一。

 

要让银行“相信”农户,还得回到技术上来。

 

解决刘迎锋燃眉之急的,是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它通过首创的卫星遥感技术“大山雀”,来识别农作物生长情况,从而实现对农户资产的评估。

 

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当这些陌生的词汇与看似遥远的农村产生连接,当地里的农作物变成“天”和“地”的信息,农村产业已然悄悄发生蜕变。
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
挣扎
 
位于江西东南部的寻乌县,正经历着这样的变迁。
 
寻乌地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交界处,被誉为“蜜桔之乡”和“脐橙之乡”。2022年末,寻乌户籍人口32.87万人,果树则超过52万亩,平均每个寻乌人拥有1.5亩果树。
 
但果树种植其实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无论是缺人还是缺技术,归根结底还是缺钱。比如寻乌的果农,每年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抵御柑橘的天敌黄龙病。
 
2018年,黄龙病侵袭寻乌的柑橘作物,当时寻乌的柑橘脐橙面积减少了九成。回到寻乌老家的“新农人”廖志远,看着周围的农户砍掉果树,他和妻子战战兢兢,想尽一切办法守着自家近30亩的柑橘和脐橙树。
 
他决定为30亩果林装防虫网,光地柱和铁丝,前期就投入了差不多30万。但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由于寻乌临近福建和广东,经常会遭受台风侵袭。
 
每年夏秋看到台风预告,廖志远总是一脸愁容,“轻一点的只是网破了,一棵树用网15平方,一平方的网才一块多钱,最怕的就是柱子被吹倒了,需要雇人重搭,损失才叫大”。
 
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
 
在农村,资金周转是件难事儿,而农作物的种植,时时刻刻都要资金投入。
 
“现在果子正在生长,能不能长得更大,就要看投入了”,廖志远说的投入,指的是给果树施的肥。柑橘和脐橙作为常绿果树,养分消耗大,一年之中都要通过施肥来维持营养。
 
农资一直在涨价,廖志远在纸上用笔算着:“现在化肥一袋两三百块,每年至少要投入5万块。”
 
而柑橘的培育周期是三年,从一颗小树到丰收起码要用三年的时间,这意味着这三年廖志远没有收入。只有在果树结果卖出去时才有钱收。
 
这期间要维持果树的生长,每年要筹集这笔成本资金时,他总是眉头紧锁。借钱难,是整个农村地区的困难。
 
向其他人借,不现实。大多数果农,本身可供自己使用的流动资金并不多。恰逢秋收,其他果农同样也要在自家作物上花钱。
 
向传统银行借,难度高。
 
一方面,传统银行信用贷办理手续复杂、申请周期长,很多农户的资金需求很急,根本耗不起。另一方面,如果是抵押贷,农户和果农缺乏有效的抵押质押物。他们的资产只有林和地,但在传统银行的抵押体系里,林和地不像房和车,价值很难被银行承认。
 
如何引导金融“活水”流向田间地头,是业界的一道必答题。
 
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
解法

传统银行的解法,是简化手续,进入田间地头调研。但通过人工勘查难度极高,农村地广人稀,人力成本巨大,平均一笔贷款仅人力勘查成本就达到几百上千元,而大部分个体农户需要的,也不过几千上万而已。

 

网商银行这类互联网银行的解题思路,是回归刻在基因里的“技术”。

 

2019年,网商银行上线“大山雀”系统,名字源于一种田间地头常见的益鸟。

 

这套系统开创性的依托卫星遥感技术,结合AI算法,建立了28个卫星识别模型——涵盖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的全生长周期识别、地块识别、云块识别等模型,以此实现对农户资产的评估,为农户提供信贷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

 

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

2020年,网商银行在外滩大会上宣布“大山雀”卫星遥感技术正式全面在农村金融领域商用,刘迎锋和廖志远成为全国首批获益的农户。

 

但大山雀能识别的不仅仅是地面作物,还有“藏”在大棚里的蔬菜。

 

通过分析大棚的外形、覆膜等特征,大山雀可以识别出暖棚和冷棚并计算其资产价值,给予差异化的数字信贷支持。

 

38岁的李永,是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种植大户,也是“大山雀”的用户。

 

2008年,李永返乡创业,以种植彩椒为主。他所在的东斟灌村,有70%的村民都种植彩椒。

 

作为较早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李永的彩椒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亩,拥有4个智慧大棚。但对大棚农户来说,建大棚的投入最大,一个占地10亩左右的暖棚,仅建设费用就要50万元左右。

 

李永通过网商银行获得一定额度,解决了他大棚翻新、设备采购以及人工支出等资金需求,充足的资金支持也让他有了底气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
跃迁

从主粮作物到经济类作物,再到大棚蔬菜,是大山雀这三年来在农村领域一次次从0到1的突破。

 
  • 2020年是覆盖范围的突破,主要识别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 2021年是识别品类的突破,苹果、猕猴桃、柑橘等经济作物也被纳入,解决了“有多少”的问题;

  • 2022年则是识别场景的突破,将大棚、果园等不同形态的农业场景也纳入识别范围,解决的则是“哪里有”的问题。

 
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
 

这些压在农户心头的难题一个个被迎刃而解的背后,也是大山雀在技术领域的持续跃迁。

 

我们肉眼所见的水稻、小麦、柑橘、彩椒,这些农作物识别起来看似简单,但对于农村金融而言,其实存在技术性的壁垒。

 

首先是算力问题。在大山雀出现之前,全球范围内卫星技术从未在信贷领域有过运用,原因是计算量相当庞大。要对信贷风控有帮助,卫星看一次可不够,必须经常观察作物的长势。

 

其次是算法问题,卫星远在太空,如果扫描到挡在作物上方的云层怎么办?作物被洪水淹没又如何处理?

 

作为第一家将云计算运用于核心系统的银行,算力问题通过云计算得以解决。

 

而网商银行的算法,在全球范围内也颇具优势。在国际语义分割cityscapes榜单上,网商银行应用的语义分割技术获得第一,力压排名第二的英伟达和排名第三的谷歌,而这种算法能力使得中国在全球得以率先将卫星遥感应用于农村金融之中。

 
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

如今,五天为周期,网商银行能做到实时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判断作物所处的育苗期、拔节期或收割期等阶段,进而分析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

公开数据显示,“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商用至今,目前识别准确率达到93%以上。截至2023年6月末,“大山雀”系统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15大产业,并已帮助超150万种植户获得贷款。

从云端到田间,“大山雀”这只科技鸟已经一次次飞入中国农民的“丰收季”。

 
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
尾声

2023的农户们,在历经北方的多雨,南方的高温一系列考验之后,于秋分时节迎来丰收季。

 

今天,第6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安徽芜湖举办。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等全国多个行业协会联合网商银行,发起“数字金融支持土特产高质量发展倡议”,希望未来通过“大山雀”等技术,助力农村产业振兴,拉近城乡差距。

 

不管是粮食大省安徽,还是果业大省江西,亦或是蔬菜大省山东,也不管是10年前,还是现在,无论产业如何变革,农户丰收笑开颜的原因,用“无事”来形容最为贴切:是一年风平浪静,没有果贱,没有涨价,没有意外,不愁金钱。

 

于农村产业发展而言,把区域名片打出去,把农业从不可控一步步进化为可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多的确定性,是千万农户最想看到的,也是农业现代化路上的坚实进步。

 

把农业,打造成拿得出手的产业,让农户笑开颜,这才是真正的丰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五环外):一只鸟与农村产业的升维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出海club后台编辑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行业新闻资讯。出海club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本站将立即删除。

(0)

相关推荐